国内动态

中国水利报:生态江西梦从科技创新平台起飞

发布时间:2014-07-14 来源:江西源河工程 作者: 管理员

  

 总投资3.38亿元的江西水利科研“三大基地”-----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前两个已竣工,后一个即将建成,一个大湖、水土保持、水文水生态“三足鼎立”的水利科研之鼎已在鄱阳湖铸就。

站在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高楼,一个平面比尺1:500,垂向比尺1:50的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及其江西“五河”尾闾、湖口及部分长江段(武穴至彭泽)模型尽收眼底。该基地位于鄱阳湖畔的共青城,总面积500亩,分为模型试验区和学术交流区。模型试验区是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主体功能区,包括鄱阳湖湖区模型试验区、河口、湿地、河道模型试验区及控制中心等。模型试验大厅如“袖里乾坤”,分别把鄱阳湖水利枢纽模型及抚河尾闾模型微缩在大厅里。学术交流区包括科研综合楼、专家楼、外专楼等,舒适现代。建此平台,可以定性定量研究江湖关系、泥沙冲淤、水环境等重大课题。

在棠荫水文站坚守长达30年的老站长曹儒珍,看到壮观的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说:“我的水文梦圆了。”位于都昌县域鄱阳湖中心的棠荫等4个岛屿之上的水文基地,由监测楼、新村、学校组成,在湖水、山林、飞鸟、江豚的映衬下、俨然一个可研究、可欣赏、可游览、可娱乐的水利风景区,过去“去不了不想去”的鄱阳湖“肚脐眼”于今成了旅游胜地。再无“僻静、冒险、手工、艰苦”的传统水文形象。该基地监测范围覆盖江西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控制站以下至湖口水文站以上区域,同时,对鄱阳湖水量、水质、水生态进行实验研究。

一进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便先闻花香,先睹绿色。基地位于德安县,与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隔共青城相望,用地总面积1000亩,有科研试验、推广应用、示范教学和生态建设四大功能区共28个小区,专门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创新研究。径流观测、水量平衡试验、人工模拟降雨、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等专项研究,吸引了博士、院士等学者的目光。

“三大基地”是部省共建的典范。2010年,江西省水利厅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三控三基三体系”的现代水利发展战略。2011年,“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下设“三大基地”,江西受部委托承担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任务。江西省把“三大基地”建设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进入水利部与江西省政府共同推进江西省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列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项目”。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列入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列为江西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创新型企业重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江西以“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开放姿态,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普教育、景观旅游于一“鼎”,很快使“三大基地”为国内国际所瞩目。长江科学院、河海大学等“闻风而动”,专家学者来访交流50余批1000多人次,“两院”院士多次考察指导,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相继挂牌,已接待各类学习团体80余批次,共3200多人次,接待各类参观、考察、学习团体150余次近10000人。“三大基地”崭露头角,已着手或完成鄱阳湖对长江及“五河”洪水的调蓄能力、 21世纪前十年鄱阳湖枯水、现代农业坡耕地技术等几十项国际国内水利领域重点项目研究,一批与鄱阳湖生态相关的重大科技成果已问世。其中,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调配关键技术及应用、鄱阳湖区水沙环境变化规律及综合调控分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赣鄱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江西省水利科研“三大基地”的目标是以“开放协作、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基础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重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推进项目、人才、基地和创新机制建设为主线,瞄准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和鄱阳湖“一湖清水”方向,努力实现一流科研平台、一流科普教育平台、一流技术交流平台、一流人才培养平台和一流景观旅游平台。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